皇帝收藏的赝品 清宫里出来的东西大多是皇帝使用或收藏的,它一定是宝物。相信有这种想法的老百姓(603883,股吧)绝对不在少数。但实际上,清宫藏品照样鱼龙混杂,珍品虽多,假货也不少。 乾隆误收《谢赐御书诗表》赝品 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清代专门收录宫廷收藏的《石渠 宝笈续编》一书,画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 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再举一个例子。据档案记载,清代内府里曾藏有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楷书作品《谢赐御书诗表》。但是这幅字当时竟然有两个传本,内容也都一样,而且 均是法行墨持重,措笔安和,字字端严劲实。当时人们对此问题并未太多留意,故也无法作出翔实分辨。因此,其中有一幅字就很轻易地被乾隆皇帝赏给了自己的皇 六子永瑢,清末又流传去了日本,被日本收藏家中村不折所获。而剩余一幅则一直留在清宫,并被乾隆皇帝刻入《三希堂法帖》。百年之后,专家整理清宫遗物,才 发现留下的这幅字虽也有一定文物价值,但恰恰是赝品。 高士奇充贡名画多为仿品 很多人或许要问,这么多假东西是怎么流入皇宫的呢?难道入宫之时就不作辨别吗?当然不是,鉴定肯定要做的,而且也还算严格,只不过既然鉴定都是 人做的,难免就会出现人为问题。这些人为问题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两类情况。一是清宫收藏中有些是前朝遗物,有些是入清后大臣们的贡品。虽然当时也作鉴定, 但走眼的时候很多,因此一开始收藏就将赝品当成了宝贝。 据史书记载,康熙时期的名宦高士奇,深受皇帝信任,于是为报知遇之恩,高士奇常常拿些名画充贡。但是等到他老了,写了一本书叫《江村书画目》。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他藏的画共有九类,其中有所谓“永存珍秘”的,都是真品,往往自己保存,绝不示人。而呈送给康熙的,有不少题写着“赝迹且值极廉”。 太监卖掉真品买赝品充数 当然,乾隆皇帝虽然眼光独到,但看走眼的时候也很多,他所认定的很多真迹,后来证明就都是假货,而被他厌弃的诸如《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倒恰恰是传世珍品。 乾隆皇帝的收藏中尚且有假,以后皇帝诸如嘉庆、道光等人本身对古玩字画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他们少有如乾隆那样的艺术修养。遇到万寿节之类节 庆,各地督、抚、关差、织造等人例贡中搭配几件古字画,在贡单中开列出来一些大名头,例如元代的黄公望、王绂、吴镇、倪云林,明代的文徵明、沈石田、唐 寅、仇英等的假货摆样子,不久就束之高阁。因此,自乾隆后清宫新入藏品假货更是越来越多。 第二种情况则是太监们在入藏的宝贝上做了手脚。清代的太监权力虽然不如过去那么大,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很多贡品、珍玩往往都经由他们 调度。于是一些既想巴结皇帝,又拿不出好东西的朝臣,就想办法拉拢太监,给太监一点好处,将进呈皇帝的礼单写得很贵重,实则只是买点假货交差。 故宫博物馆建立之初,里面留用着一个叫陈子田的老太监。据他回忆,在慈禧太后时,大臣们假如只准备了个价值二百两银子的礼物,如果再给太监二百两银子,那么这件东西的真假、好坏,就都再不用理会,太监们自然会将一切摆平。 总之,清宫里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全是珍品,这一点尤需如今的收藏爱好者们留意。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刘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