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题:入楼市之路被堵后,消费金融如何找回合规正途? 新华社记者吴雨、李延霞 这两年风生水起的消费金融忽遇监管“冷水”,银监会日前表示严查挪用消费贷款资金,防范房地产泡沫;北上广深等地纷纷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违规进入楼市的检查力度。专家表示,这迫使不少机构寻找合规发展正途,消费金融创新将更趋向于小额化、分散化,真正朝着普惠金融方向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呈现爆发式增长。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1月至8月新增居民短期贷款1.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8231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8305亿元。 这也体现在多家上市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中报中,多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消费金融机构营收成倍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消费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30.37亿元,增幅达110.66%;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新发放消费金融贷款1294亿元,同比增长255.49%;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超过6亿元,同比增加近2倍;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马上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4亿元。 “如果按年均20%的增速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将达12万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2017中国消费金融年会上表示,在肯定现有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所面临的不足,还有不少机构对未来消费金融走势“看不准”,自身创新与合规理念“跟不上”,对于部分消费金融乱象常常遭遇“管不住”的困境。 “听说监管正在筛查消费贷用于购房的情况,违规挪用可能还会提前收回。”北京购房人小谭有些担心。他告诉记者,3月份,政策调整导致首付款比例提升后,他为筹措首付款从一家城商行以消费购物的名义贷了20万元。“当时除了一些增信证明,银行并未要求我提供什么购物凭证,而且一周左右就放款了。”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主席张燕玲表示,消费金融的经营模式存在诸多风险点,一些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和股市等领域,部分客户不是真要消费而是套现,这和一些机构外包获客、核查不严有关系。 专家表示,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已成为消费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越来越多想健康发展的机构意识到,应基于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开展业务,而非一味追求业务增长规模和客户激增。 “网贷行业曾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野蛮生长,很多平台在疯长,笔均贷款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但我们遵循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笔均借款金额保持在3万元至6万元,有效控制了风险。”面对今年用户突破千万的成绩,爱钱进CEO杨帆告诉记者,“随着网贷行业迎来强监管,大量平台被洗牌,我们仍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速。对于金融消费行业来说,监管红利正在逐渐转化为合规红利。” 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并不是要宣传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而是要做真正的普惠金融,把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作为监管部门对市场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打着“创新”旗号的乱象要加强监管。 华融消费金融公司副总经理张骏表示,传统金融的风控理念和方法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线上消费金融的发展,大数据和风控模型的支撑、消费和场景的结合理应是消费金融行业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 业内人士说,“部分客户对金融理解不深、风险意识不强,容易出现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庞大的共债群体不仅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还容易滋生社会问题。”要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尤其实现信息共享,防止出现孤岛割裂现象。同时,重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消费者了解收益和风险。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