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收入冲刺失败国家的共同问题 战后101个进入中等收入的经济体中,只有13个,2500万以上人口大国只有三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周天勇 政府对企业诞生准入的门槛高、环节多、时间长,税费高,则创业经营困难,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就少,就业水平就低,失业率就高,贫富差距就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就不足,要么生产过剩,增长速度下行;要么为了刺激增长财政赤字和超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从高一个层次的的人均GDP水平,跌入低一个层次的人均GDP水平。长时期艰难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徘徊,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或者进入高收入行列后又跌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其发展的失误、困境和表象上,都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办企业片面贪大求洋,中小微企业少,失业率高,贫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生产在低发展水平上过剩,增长低迷。以马来西亚为例,该国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就在0.45 左右,到20 世纪90 年代后始终保持在接近0.5的水平上。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对生产力扩大缺乏需求拉动,而且引发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公共服务短缺。以拉美国家为例,为了赢得民众支持,拉美国家的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就业、工资和税收等领域都制定了有关的社会政策,有些国家甚至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来确保社会政策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政府财力不够、利益集团掣肘、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原因,很多社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公共服务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受益更少。而基建投资过多,或者财力不支,公共服务提供过少,则导致居民需要承担更多的消费成本,使消费能力下降,不能从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的动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 四是经济增长放缓或增长不稳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这一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1950~1980 年间,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GDP 年均增速分别为6.8%、3.4%和6.5%,而在1981~2000 年这20 年间,则分别降至2.2%、1.7%和2.7%。1970~1980 年间,印尼、菲律宾GDP 年均增速分别为8%和6.6%,而在1981~1990 年间,则分别降至5.5%和1.6%。 五是金融体系脆弱,货币贬值跌入低一个层次的收入水平。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经济体长期过分依赖外资流入推动经济发展,向国外借款过多,经济发展的债务杠杆率较高;金融市场开放的自由化程度与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失当,人为维持的汇率高估使本币币值与实体经济和外汇供求严重脱节;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泡沫经济现象严重。金融体系的漏洞,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引发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和打压,直至爆发大规模的金融震荡。拉美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往往与外债负担沉重、本币币值高估、通货膨胀严重等因素紧密相关。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