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教育的问题总是令人苦恼。这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应该学习人文学科还是科学学科?教育应该更偏向于物质还是精神?在教育中,我们是把灌输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知识作为目标,还是试着给学生传递那些本身具有美好意义的精神财富?教育是不是应该尽快成为某一行业或职业的技术培训?孩子们应该被教育成谈吐不凡、举止得体的人吗?除了艺术家以外,艺术鉴赏对其他人来说有价值吗?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剧照。 “教育焦虑”可能是当下最令家长、老师和学生苦恼的现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们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教育焦虑”的愈发普遍。从孩子尚在孕育开始,作为父母、准父母的我们就已经将目光对准了学区房、胎教、早教等,而这种“起跑线焦虑”,不过只是“教育焦虑”的开始。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但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美好的愿景,需要的可能是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了解。 作为英国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伯特兰·罗素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理想的人格,智力教育则是让孩子形成独立判断与思想的关键。同时,罗素强调,教育本身只是手段,儿童才是教育的目的,“儿童作为教育的目的,就要求关照儿童的个性,给予他们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罗素看来:“我们未来必须实现的教育体制,应该可以给每个男孩和女孩提供现有的最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