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骄阳也抵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们的热情。8月8日下午,2022“走进大美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媒行的记者们来到青海湖,这里人头攒动,湖边排队等着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水天一色,湖天相接说的大概就是青海湖,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景象,颇有些“只此青绿”的意境。
来自安徽的方阿姨,虽然年过50,但一身纯白色运动装颇显精气神。她跟姐妹们第一次来到青海,来到青海湖,为了拍出美美的照片,专门置办了一件石榴红的外套,一条桃红色的丝巾。“你把手举高,另一只手放后面,对,把腿往前伸一点,你那样显得腿短”,在方阿姨的指导下,同行的姐妹摆出了全国阿姨统一的拍照姿势。看着手机里的照片阿姨们满意的哈哈大笑。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69米,平均水深18米,湖岸线长约360公里。青海湖流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汽循环通道,是青海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高原生物基因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近几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经过不断努力,青海湖蓄水量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17年增大2.9%,达到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黑马河、沙柳河、倒淌河、甘子河、吉尔孟河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随着水资源增加、水环境向好,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2021年的97种,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69.9%,达到57.1万只,青海湖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通过先后5次实施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2017年增加33.6%,达到10.85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较2017年增加120.8%,达到2800余只;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9.7%,草原植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湿地保护率达69%。
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在流域工程区范围内共设置276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包括草地、森林、湿地、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资源、气象、环境质量等,初步形成了覆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监测站点体系、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平台和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为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效数据技术支撑。
如今,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颗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将再一次绽放光芒。下一步将同时加强河源河流、雪山冰川、湖泊湿地、草原草甸、荒漠植被和森林灌丛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形成青海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标准化模式。推进退耕退牧还湿、退化湿地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小微湿地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实施水源涵养、生态涵养等工程,稳固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