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小区名字崇洋媚外了吗?怪异难懂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吗?是的话,今后可能就要改名啦。 近来,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这个事儿吧,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岛叔,挺赞成的,但舆论中的反弹声音也不少,为啥呢? 一个挺好的想法,如果不能按照令人信服的逻辑推进,如果不能按照合法依规的程序落实,那么就容易引发物议沸腾。 起洋名是不自信的表现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发现跟世界一比,落后太多了。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混杂外文的地名。 这个小区起名意大利风情,那个商业大厦就叫金源新燕莎mall;你起名曼哈顿城,我就叫奥特莱斯。开发个楼盘,不叫个塞纳河畔就觉得卖不动,也不管有没有真有条河。 卖个瓷砖家具,不名之曰马可波罗、达芬奇就觉得没档次,也不管洋大人的名字、经历跟产品有没有关系。 这种傍洋名的做法,是不自信的表现。 首先是经济上的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咱们的产品、服务,过去十几二十年,品质也好、应用性能也好,跟国际一流水平,确实有不小差距。这些都不是一时能赶上的,起个洋名,对消费者的选择心理来说,是有推动作用的。 当然,消费者在选择楼盘、选择品牌时,第一考虑是产品的适用性、性价比等,但名字绝对有潜在的影响力。岛叔不是营销专家,更深的道理也说不清,但有一句话肯定没毛病,买的没有卖的精嘛。 除了洋名外,一些刻意夸大的地名,比如华人国际、龙御天下,一些不明觉厉的名字,比如丹玺琉泉、蔚澜香醍等,可能是为了抓眼球,吸引更多关注,也可能是扯虎皮做大旗,为自己的产品虚张声势。还是说明底气不足,产品质量不够,起个大名来凑。 以历史的眼光看,上述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批判之,完全可以,也有必要,但首先要明白,“大、洋、怪、重”地名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记得20年前,岛叔的家乡,出现了一家本土蛋糕店,叫米莎贝尔,今天看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可在当时当地是个大新闻,能去那里吃一次,对小朋友来说,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海南省民政厅办公室6月12日发布《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 改洋名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刚才说了,起洋名说明不自信,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美国都坐不住、想法设法遏制中国了。我们在经济上有底气,增速放缓也不怕,家里余粮多。 与之相应,在文化上,我们也越来越自信了。以前,见到个把外国人,咱们就围着人家左看右看的,今天都习以为常了。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小区,商业项目,目力所及吧,贪洋求怪的越来越少了,有民族特色、历史底蕴,起码有根有据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相信今后,不用管它,那些攀附外国地名、人名的小区、商厦,自己就逐步消失了。因为消费者的心理变了,对文化本位的需求整体上升了。今后新建的小区也好,商业设施也好,规定不要用洋名怪名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市场行为,需求侧的升级,自然就倒逼供给端主动祛除虚火妄症了。君不见,外国的商家好多都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了,还不是消费者话语权增大使然? 既然如此,政府主导改名,是不是有些多此一举了?岛叔不好下这个结论,说顺势而为,倒更贴切,但觉得这其中多少也隐含了一种不自信。 头些年,江苏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闹了场“改名风波”,有人把湖名改成了“马上湖”,原因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后来也没改成。 小区起了个洋名、怪名,只要不违法,留着也无妨,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相信今后这种事儿就越来越少了,留着还可以当反面教员。 另外,如果一个住宅小区叫加州水郡,那确实是崇洋媚外,但对于我们的正常生活、对房子的价值,没有影响啊。有媒体报道,一个起了洋名小区的住户说了,你要是能解决孩子就近上学问题,别说我们不叫东方罗马花园,叫长安县花园我们都乐意。 也就是说,在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改名字,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 当然,这种情况当属少数,但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这些问题,有待明确。 来时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改名不是说把小区门口的字铲了,换上新的就完了,这后面有一系列的事情,有好多成本。 最先想到的,房本上的名字是不是也得改了?花费可能不多,但占用时间啊。身份证上的名字呢?户口本上的名字呢? 小区名字变了,商业项目换招牌了,那么城市地图、导航、路牌、工商登记信息等一连串的更新,要付出多少成本?多少时间和精力?谁来承担?赵本山说了,来时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这需要明确和合理,才能让一项挺好的举措,不至于发生扰民的不愉快。 被点名的西安水晶·卡芭拉小区 另外,各地在推进改名工作中,标准上有不统一、含混不清的地方,这也让人怀疑政府办事,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 比如,某地在不规范地名认定原则和标准中提到,包含外国人名的地名要清理整治,但是反映中外人民友谊的地名除外。举例里提到林肯公寓、马可波罗大厦、哥伦布广场都得改,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不用。 问题来了,林肯、哥伦布确实跟咱们没啥关系,但马可波罗不是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吗?他怎么就没反映出中外人民的友谊呢? 还有,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名的认定问题,皇帝、帝都、御府、王府都要改,那么北京王府井咋整? 还有,什么地名算怪异难懂?某地提出,“反修桥”算,还特别标注含义怪诞离奇。岛叔只能说这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反修防修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热词。 不用多举例了,这种很容易让人挑出硬伤的原则、标准,只能说明好经给念歪了。如果真像某地说的,“要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相信效果会大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