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快讯,大中华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过节就要“自残”?阿舒拉节、什叶派与现代伊朗

来源: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07
摘要:过去一两周,对中东的什叶穆斯林来说,是一年中最悲伤的时期,人们在清真寺听讲中痛哭、在街上用锁链甚至弯刀割伤自己、在哀伤的歌声中呼喊:噢!侯赛因!。 侯赛因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孙子。公元680年10月10日,侯赛因在卡巴拉(位于今天伊拉克)的战场上身亡

过去一两周,对中东的什叶穆斯林来说,是一年中最悲伤的时期,人们在清真寺听讲中痛哭、在街上用锁链甚至弯刀割伤自己、在哀伤的歌声中呼喊:“噢!侯赛因!”。

侯赛因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孙子。公元680年10月10日,侯赛因在卡巴拉(位于今天伊拉克)的战场上身亡。什叶穆斯林便用伊斯兰历第一个月的第十天作为“阿舒拉节”纪念这段历史。每逢这天(今年阿舒拉是10月1日),世界各地将近两亿人口的什叶信徒,都会纪念这场战役,哀吊侯赛因。

“天天都是阿舒拉,到处都是卡巴拉”,和伊朗革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伊朗社会学家沙里亚蒂(Ali Shariati)曾引用这句话,尝试将什叶信仰赋予现世的实际意义。传承到今天的阿舒拉节,已经不仅只是纪念卡巴拉之战,也和中东的地缘政治、文化与当代历史紧密相连。

卡巴拉之役与什叶派身份

公元680年,伊斯兰历61年,先知穆罕默德的孙子,第四位正统哈里发阿里的次子,侯赛因·本·阿里(hussayn Bin Ali)在政治斗争中拒绝倭马亚王朝新任第二任哈里发耶齐德一世(Yazid I)的效忠要求,随后在库法人(位于今天伊拉克)的邀请之下,前往避难。然而,耶齐德却派出大批部队前往拦截。

当时正值穆哈兰姆月(伊斯兰历禁止暴力的第一个神圣月份)期间,侯赛因连同他的72名亲属同伴,被耶齐德一世派出的三万名部队在卡巴拉(今天伊拉克境内)附近包围,的部队先是阻断水源,最后在阿舒拉(阿拉伯语的第十)日当天,侯赛因完成早上的晨祷之后,以寡击众,被杀死。侯赛因成为什叶历史上最重要的牺牲者。

德黑兰街头,伊朗人扮演卡巴拉战役中的人物

什叶逊尼之争,源于对谁是穆罕穆德继承人的分歧。对于什叶教徒来说,卡巴拉之役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核心。侯赛因的牺牲、耶齐德的迫害,令什叶派将自身的信仰精神解释为对不公不义的敏感、面对独裁者的牺牲勇气,以及被迫害的集体记忆。

因此,对什叶教徒而言,“阿舒拉”变成为纪念这场战役的节日;一个哀伤、哭泣、吊念、捶胸顿足的节日。早期伊斯兰的历史事件连结着每个信徒,一如基督教中耶稣基督为了基督徒被盯在十字架上受难,侯赛因也被什叶视作为穆斯林挺身而出拒绝屈服而死。一般的阿舒拉节活动,横跨近两周,从阿舒拉当天前十天开始,在清真寺、圣陵(先知后代的陵墓)便陆续会有各式活动,包含演讲、歌唱与礼拜。

卡巴拉战役传说中的数个重要插曲,至今仍是什叶教徒吊念的重点——侯赛因告诉他的敌人他还在强褓中的儿子是无辜的,请让婴儿喝水,婴儿却遭到弓箭射死——阿舒拉期间,父母会用鲜绿头巾将自己的小孩打扮成侯赛因之子的形象。

什叶派与伊朗的地缘政治

尽管卡巴拉之役只是一场战役,背景却是早期伊斯兰教创教时期体制未稳的政治斗争。政治上的分歧导致了伊斯兰内部的分裂,后来产生神学上的差异,两个社群体制结构的分野直至今日,结合民族国家与地缘政治,多少形塑着今日的国际政治格局。

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什叶派都作为少数群体存在,今日约占整体穆斯林数量的20%(但是在中东,可以达到40%左右)。伊斯兰的帝国历史,从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再到阿巴斯王朝、甚至奥斯曼帝国,都是逊尼作为主流。什叶派长期在当权者底下生存,关注如何在迫害中生存。第12位伊玛目马赫迪“隐遁”之后(据闻为了躲避迫害,躲起来直到某天再度归来,给世间带来正义),则在教义中增加了弥赛亚色彩的等待末日元素。今日,大部分的什叶教徒属于“十二伊玛目派”,也就是认为正统伊玛目有12位的派别。

伊玛目这个词本身,就存在逊尼与什叶的神学分歧。伊玛目字面意义上指得是“站在前面的人”,在逊尼派中,带领礼拜即可称为伊玛目。然而在什叶派中,只有先知的后裔,因为继承先知的血脉,有办法探知可兰经中的真理,才能称为伊玛目。而“真正的伊玛目”只有12位。这也隐含逊尼与什叶的政治分歧,逊尼认为透过社群推举,只要能守护信仰的人,就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但对于什叶派来说,只有(12位)伊玛目,是合格的社群领导人,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两件历史的关键事件,让什叶派不再仅仅“屈居人下”。首先,16世纪统治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多半出于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理由,决定将什叶设为国教,将大部分信仰逊尼派的人口,强行转化为什叶信徒。也正是在这时候,阿舒拉祭典的地位得到官方的推崇。苦涩千年的什叶派首度结合帝国机器,自此伊朗成为什叶为主的国家。萨法维曾短暂统治过伊拉克,今天伊拉克南部也多为什叶教徒。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坐在前任最高领袖霍梅尼画像前

第二个事件,是1979年的伊朗革命,什叶教士霍梅尼在革命后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制定新宪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明确什叶教士为国家最高领袖,什叶伊斯兰为国教。从此什叶教士阶层不仅不是如萨法维时期般作为国王掌控国家的协助者,反而一跃而成国家机器的最高掌权者;伊朗国内的宗教权力正式高于世俗权力。尽管伊斯兰共和国的体制并不被全世界所有什叶派所接受,但其仍影响深远,它代表着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有支什叶的国家力量,可以与其他逊尼派国家平起平坐甚至抗衡。今天中东地区所传出的地缘政治冲突,很多都来自于什叶伊朗的崛起,导致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忧虑。

阿舒拉在当代伊朗

诚然,伊朗转变成为神权共和国,是一次大变革,不仅对国家来说,对宗教来说本身也是。将宗教与政治结合,究竟是导致“宗教政治化”还是“政治宗教化”,很难说得清楚。但是无可怀疑的是,两者往往交缠在一起,阿舒拉祭典也不例外。

德黑兰街头的阿舒拉纪念仪式,本文作者拍摄

早在1978年,革命的前一年,伊朗民众就利用穆哈兰姆月、阿舒拉等聚会契机,抗议巴列维国王的独裁专制。革命后,伊朗则随即被卷入两伊战争的泥泞当中。面对伊拉克的萨达姆入侵,伊朗官方动用了宗教情绪,催动卡巴拉之役中“烈士的牺牲精神”号召参与战争,彰显“烈士”的身份,纪念战争中伤亡的士兵。直至今日,被 ISIS 杀害的伊朗士兵,官方也会用类似的话语来纪念。通过官方将“天天都是阿舒拉,到处都是卡巴拉”这句格言解释成不间断与欺压者战斗,这套什叶版“不断革命论”,成了伊斯兰共和国官方意识形态最合适的口号。

伊朗官方也重视着阿舒拉所传达的形象。阿舒拉在世人当中最著名的形象恐怕是“自残”,包括用刀或锁链拍打自己背部到出血,或者用刀割自己的头部,为的是感受卡巴拉之役中侯赛因所受到的苦楚;这与其他宗教中的苦行僧有类似之处。然而为了改善形象,这类行为已被当今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出宗教禁令所禁止,恐怕只有诸如伊拉克什叶派地区,才找得到这样“硬气”的纪念行为。今天在伊朗看到的大部分祭典,都是以手掌拍打自己胸口,简单又不失象征性,抑或用不容易打伤自己的锁链代替,而每个地方拍打的节奏与方式,所形成的舞蹈各有不同,形成在“统一规定下”,所产生的在地“多元化”。

同样逻辑也套用于阿舒拉期间的“说书”与“戏剧表演”。众人会聚集在清真寺当中,听专业的阿舒拉说书者重述当年的故事,搭配充满情感的哀嚎与哭声,营造气氛。在一些地方,一些清真寺会安排戏剧表演,重现当年的故事桥段。为了夺人眼球,让更多人在听到侯赛因死讯时大哭特哭,往往越讲越夸张,脱离原意,或者将侯赛因以及其同伴的相貌形容得天花乱坠。伊朗官方则宣布所有的故事都必须先经过宗教学者“核实”,以避免这类“夸大不实”的故事,影响什叶的形象。

在阿舒拉仪式期间哭泣的伊朗人,本文作者拍摄

在今天阿舒拉的意义与信息,存在某种“普世化”的可能,而不止共享于什叶教徒之间。比如在英国,什叶社群约只有30万人左右,但一间设立於伦敦的慈善组织“谁是胡赛因”(Who is Hussien)试图将卡巴拉之役中的意义、侯赛因牺牲的精神等,排除伊斯兰神学的部分来传达出去,成为一个来自不同信仰背景所有人也可以参与纪念的活动。在这个组织的三项任务当中,救济贫困、提供食物给饥饿者与捐血,变成了现代什叶教徒表达“牺牲奉献”精神的方式。

从阿拉伯沙漠到德黑兰街道,再到伦敦的公园,卡巴拉之役的精神遗产既可以成为抗议专制统治者的驱动力、也可以转化为民族国家利益服务,还可以提炼成普世的慈善事业。什叶信仰中的阿舒拉日历经千年,在历史中孕育出了多元丰富的样貌。

首页 | 快讯 | 企业 | 峰会 | 观察 | 人物 | 专题 | 财经 | 科技 | 教育 | 楼市 | 汽车 | 娱乐 | 时尚 | 旅游 | 文化 | 健康 | 消费 | 农业 | 游戏 | 图文

COPYRIGHT @ 201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一六八快讯网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一六八快讯 - 热门信息速递